
本次會議以“數鏈融合,智達未來,構建安全高效開放共贏的核能產業新生態”為主題,匯集了我國核能行業中堅力量,圍繞先進裝備與產業鏈建設,共同探討數智賦能的創新實踐,全面展望“中國智造”的產業升級路徑,為加快我國核能裝備產業智能化數字化應用的前進腳步,構建安全高效開放共贏的核能產業新生態,推進新時代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黃江江指出,廣東作為經濟與能源消費大省,高度重視核能利用和核能產業發展,在運及核準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和規模均居全國第一,并已形成完整的核能全產業鏈。未來,將努力打造核能新質生產力的廣東樣板。他強調,一是高標準高質量抓好核電項目建設,時刻牢記“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確保萬無一失發展核能綠色產業;二是持續強化產業鏈和創新鏈相互融合,持續打造面向世界的核能產業科技創新共同體。三是推動產業鏈各企業之間更加廣泛、更深層次、更為全面的資源共享,深化核能與風能、光伏、儲能等多領域協同,不斷提高產業聚集度、產品附加值、企業競爭力。

寧小平表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高質量建設好“華龍一號”現代化產業鏈指明了前景方向。他強調,邁向“十五五”,要堅持以共建、共享為目標,堅持將嚴格的核安全標準貫穿于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全流程,建立健全綠色管理機制,全面打通自主可控“最后一公里”,打造高質量、可信賴的核電設備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態勢,助力百千萬工程與地方發展。同時,要加快構建供需匹配新機制,強化計劃牽引和資源配置,確保精準供貨。他指出,面向未來,數字技術賦能創新發展是推動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發揮數智化的“驅動”“鏈動”作用,以設備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打造數據驅動、集成創新、合作共贏的數字化能力體系,著力提升產業鏈“安全、高效、經濟、綠色”水平。

涂善東作了題為“面向復雜損傷機制的四代核電設備壽命評價方法”的專題報告,將論壇的專業深度推向高潮。報告直面四代核電技術中裝備所面臨的極端服役環境與更為復雜的損傷機制挑戰,系統闡述了一套創新的壽命評價理論與方法體系,為高端核電裝備的自主設計與安全運維提供了關鍵的理論支撐與技術路徑,也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克長壽期安全服役難題指明了方向。


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哈電集團(秦皇島)重型裝備有限公司、上海電氣核電集團有限公司、華為電力數字化軍團等代表先后就核能產業數智化轉型探索與應用進行了分享。
隨后,來自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華能核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網碳資產管理(廣州)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代表還分別就核能產業鏈建設情況、核能裝備國產化推進、核電發展前沿技術、制造業碳足跡管理等主題進行了分享交流。

本次論壇發布了由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打造的,貫穿核能產業鏈上下游的“數智紐帶”——中廣核數字供應鏈系統(WE-LINK),其打通了從設計、制造到運維的全周期業務與數據鏈,推動產業鏈在統一平臺上實現深度協同與融合創新,用數智化手段破解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的“數據孤島”與“效率瓶頸”問題,為賦能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鏈動清潔能源智慧未來奠定了先決基礎,標志著核能產業數字化轉型邁入全鏈條智能協同的新階段。通過搭建高水平開放交流平臺,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數智驅動”從理念走向實踐,讓“創新引領”貫穿于技術研發、產業應用與制度建設的全鏈條,助力我國核能產業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為“十五五”能源高質量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強勁動能。
來自政府單位、行業協會、知名高校及核能產業鏈供應商代表等近300人現場參會。




